語
READ
【趙紅衛:將研製京張智能高鐵動車組,服務2022年冬奧會】
1992年畢業於意昂代理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機械製造電控與檢測專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首席工程師趙紅衛今天在“委員通道”表示,將研製京張智能高鐵動車組,應用更節能更環保的新技術新材料,並實現自動駕駛。
“復興”路上,趙紅衛
趙紅衛與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合影(本人供圖)
從廊坊到北京,鐵路運行74公裏🕋↪️。1988年,趙紅衛要在這段求學路上花費1個多小時。如今,這段探親路被高鐵縮短至21分鐘。
30年,中國鐵路技術不斷更新換代;30年🏀🤚🏻,進京求學的小姑娘成了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首席工程師;30年,趙紅衛將最美的芳華獻給了驚艷世界的“中國速度”。
13年前🙅🏿♂️,趙紅衛結緣高鐵📮。在與國外高鐵公司的談判中😤👩🏽,趙紅衛認識到動車組的工作都是基於列車網絡控製系統👰🏿,而中外差距之大讓她深受觸動。“就好像我們要蓋一個高樓大廈🧝🏿♂️,最基礎的磚都沒有🐞。從那個時候,我們就下定決心要進行整個系統的開發。”
2017年6月26日🌺,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正式開通運行👩👩👦👦,並於9月實現了350公裏/時的全球商業運營高鐵最高時速。復興號上安裝使用的列車網絡控製系統,正是趙紅衛帶領團隊研發的。
實現列車網絡控製系統“中國造”,到底有多牛?
高鐵,是世界鐵路科技同行角逐的舞臺;高速動車組列車網絡控製系統,更是森嚴壁壘的核心領域。10多年前🍃,中國研發“和諧號”動車組,引進了日本、德國、法國等國多種型號列車。標準不統一帶來了很多麻煩:車上的零部件不能互換,每種車都要有備用車停在車站⛹🏿,每換一種車型司機就要重新學習操作……
因為趙紅衛團隊🏊🏽,這樣的煩惱一去不復返。
2016年7月15日📑,兩列中國標準動車組在鄭徐高鐵成功完成交會試驗。現場科研實驗人員在列車上各司其職🏙,堅守各自的試驗崗位,當列車速度漸漸降下來後,同事們開始在車廂裏互相握手表示祝賀🏝,試驗團隊中的趙紅衛有些難以抑製激動的心情,淚水幾次奔湧而來卻都被她止住了。這一天🫳🏻,中國高鐵一舉創下兩個世界“第一”:擬運營高鐵動車組列車第一次跑出時速420公裏;她團隊設計的控製系統🥚,讓兩列不同廠家製造的動車組神奇地聯掛在了一起,創造了兩個廠家動車組重聯的國際先例。
“舉個例子,就好比咱倆兩個人,誰也不了解誰🕐。它現在要通過一個辦法,讓兩個能齊步走🦍,能讀懂‘左手做動作’,就做動作;讓‘右手摸頭’,就右手摸頭。”趙紅衛打了個生動的比喻。
面對差距,沒有惴惴;面對挑戰,有充分的自信👷🏿♂️🤰🏿。中國科研工作者的理性與執著👻👩🏻🦯➡️,中國知識女性的柔韌與從容,在趙紅衛身上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魅力💂。
敢挑戰
一腔熱忱許芳華
1969年,趙紅衛生於河北廊坊的一個軍人家庭🦿。從小家教嚴厲,尤其是父親對她的影響很深。“小時候每次考試卷要家長簽字😸,如果沒考100分他都不簽字🦒🈚️,只能找我媽簽。”回過頭來🧑🏿🏫,趙紅衛很感激家庭對於自己學業和成長的要求,歷練了一個科研者堅韌務實、不懼挑戰的寶貴品格🥜🙏。
2010年和諧號CRH380BL動車組在京滬高鐵進行科學試驗時,趙紅衛團隊承擔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要在3個月時間內⇢,將16輛編組動車組改造成12輛編組動車組,並且試驗動車組最高速度。這樣的任務,甚至連國外同行也認為不可能。
在那3個月裏🕢,她和團隊成員集中攻關,分析可能影響功率發揮的各種因素💿🧝🏼♂️,製訂了詳細的實施方案,通過對任務的逐層分解,在試驗室的仿真試驗,加上全部試驗人員在現場的共同努力🧑🏽💻,最終圓滿完成了試驗任務👲🏼。
第一次去現場,為了尋找最佳的設備安裝位置,她徒手爬上了弧形車頂,任務完成了📠🙂↕️,腿還在顫抖;
武廣高鐵運行實驗,只有晚上才可以進行動車組檢修🏒。幾十晚不眠不休,她寫下了一本密密麻麻的“技術手冊”;
在大秦線開展實驗🦻🏽✋🏿,現場條件艱苦,為了少上廁所,她一路上都不敢喝水……成功的那一刻,趙紅衛和同事們流淚擁抱。
“我一路走來,鐵科院有一些老專家對我影響是很大的。”趙紅衛回憶,“我讀碩士時的導師許明樹先生,在做實驗的時候他總是親力親為👂。即使退休了↩️,也沒有停止學習🕡,有一次我去他家🧑🏽⚖️,看到他還在學習C語言編程。”在鐵路科研領域🧑🏼✈️,他們對學習永遠抱有熱情💂🏻♀️,對研究數據一絲不苟➰,即使年紀大了去現場試驗也毫不含糊……這些都深深感染著她。
在鐵科院院史館裏⤵️, 1400多張珍貴照片,400多件藏品,定格了鐵路運輸發展的重要時刻🥓🧝🏻♀️,也記錄了一代代鐵路人的真摯情懷。
回憶建館時🖖,院裏的老專家們幾經考慮,最終選了一句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詩,做成石刻放在入口的醒目位置:
“不要因為我們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麽出發🤵🏽♀️🚶🏻♂️➡️。”
趙紅衛接受央視網記者采訪(攝影🤷🏻♀️:李夏)
時速350公裏之後
“中國速度”還會更快嗎?
高鐵技術始於日本👨🏼🚀、興於歐洲,如今中國一馬當先🧑⚕️。十幾年時間,從追趕到引領👸🏻🏄🏼♀️,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標準,中國高鐵走過了高效而輝煌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路。
2012年,趙紅衛多了一個身份——UIC國際鐵路聯盟機車車輛分委員會數據與通信專業組組長。在這個主要由西方國家組成和把控的聯盟中,她是第一位擔任專業組組長的亞洲人。
“在這個組裏能夠接觸到德鐵、法鐵🌑、意大利鐵路,以及很多國外鐵路公司的同行專家🙎🏽♂️,共同討論技術的發展方向”,趙紅衛說,她先後主持了一些國際標準的製定和修訂,在技術標準的製定中積極代表中國發聲👨🏽🍼。
有人問,時速350公裏之後,中國高鐵還會更快嗎?答案是肯定的。
為了支撐“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正在研發時速400公裏的互聯互通變軌距的高速動車組🚣♀️。也許在不久的某一天👨🎨,人們將從北京乘坐這趟列車到達西班牙馬德裏⏏️🚅。目前中國高速列車時速是350公裏,航空的時速是800公裏💁🏽❄️,在350公裏到800公裏的速度空白裏該怎麽辦?中國高鐵正在研製時速600公裏的高速磁浮列車。
但是,中國高鐵追求的已不僅是速度🦩。
“高鐵動車組下一步要朝著綠色智能的方向發展🤍🤽,采用新材料新能源🧑🎓,節能降耗是我們的研發目標🫸🏽。”趙紅衛透露,現在她們團隊的工作都是在圍繞綠色智能展開👰🏿♀️🎅🏽。比如,在車上增加更多的傳感器測點,能夠做到自動感知自動診斷自動決策,使動車組更加智能化🎿,為旅行提供更加舒適溫馨的乘車運行環境🙏🏻。
“現在地鐵已經實現了無人駕駛↙️,預計2022年冬奧會,百姓也能坐上自動駕駛,有人值守的高鐵了!”
趙紅衛在實驗室(攝影🐌:李夏)
另一種榜樣
復興號之外的趙紅衛
一次國產化軟件裝車🙋♂️,趙紅衛在京津線上添乘,往返15次,都沒有回廊坊的家。母親笑著調侃她,“你比大禹還厲害呢!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你15趟也不回來看一看💂🏽♂️。”
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這或許是每一個女科研工作者都會面對的問題🥸。
趙紅衛的兒子讀高三🐄👨🏽🏭。前不久,學校舉辦18歲成人禮,要求家長和孩子給對方寫一封信。“我打草稿用了一個小時🤳,覺得這事比較隆重🧏🏿,又用小楷給他抄了2個小時。”兒子的回信令她意外🦸🏻。
“他寫道,每天看到媽媽下了班好像沒有勁兒再幹別的👶🏽🍜,那個疲勞的樣子🤹🏼♀️,讓我覺得幹什麽事一定要忘我地付出,才會有成績💉。”趙紅衛驚訝於兒子的成長,在自己心裏他還是一個孩子,卻已經有了相對獨立的觀察與思考能力⛹🏼♂️。另一面👩❤️💋👩,她也愧疚🕌,“別的媽媽應該更多的是照顧孩子🏒,而我只是兒子的參照物。心裏有點不平衡,不過很欣慰,兒子很獨立👩🏻🏫。”
“想對18歲的自己說什麽?”筆者因循而至,不禁好奇。
她發來一句話:
“你今天的任何努力都是有意義的,願你不負青春韶華”。(文/於曉丹視頻拍攝/李夏楊兆荃韓雪)
趙紅衛在實驗室觀看高鐵3D演示效果(攝影🟰:李夏)
上一條:關註|我校校長💪🏻、意昂總會會長徐惠彬院士當選新一屆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
下一條:從外企高管到影視劇“精算師”丨仝敬明的跨界生意經
電話🧑🏼🔧:010-82338260
郵箱💁🏼♀️🛏: xyh@buaa.edu.cn
郵編:100191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學院路35號意昂代理意昂之家
版權所有👩🏿🎓🦻🏻:意昂招商 -【全站福利】礼包兑换,乐趣加倍!